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說到中國的傳統節日,其實我們可以回憶起來的一定有很多。比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更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一些大日子。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日子那就是中元節,我們不妨一起多學習它的來歷。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元節有來歷

中元節,是每一年的陰曆的七月十五。這一天也是每個家庭很重視的節日之一。到了東漢時期道教稱之為“中元節”,而佛教稱其為“盂蘭盆節”,在唐代時期統治者開始推崇道教,因此道教的“中元節”開始盛行,節日設在七月十五,並一直延至迄今。很多人認為中元節就是盂蘭盆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半祭祖、中元節以及盂蘭盆節分別屬於民間俗信、道教和佛教的說法,三者呈現並列關係,而不是一個節日有三個稱謂,在民間,七月半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就是敬祖盡孝,在佛教中“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大概的意思就是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或魂,而非“鬼節”,而道教中的“中元節”主要是祭祖,強調的是孝道,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所以如今的中元節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

關於鬼節的來歷

其實很多夥伴都知道,中元節就是也有另外的一個名字,叫做鬼節。所以,提到中元節,很多人都有點害怕,因為在民間中元節又被稱為“鬼節”,其實中元節只是民間祭祖習俗,上古時代就已經開始盛行,而“鬼節”只是後來的說法,這種說法應該是從道教普渡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中元節”是大約是東漢後時期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他們是天地派駐人間的代表,地官所管的地府自然是鬼眾了,據說中元之日,地官開啟地府之門,考驗眾鬼,所以又被稱為“鬼節”,長久以來,很多地方就認為七月是個鬼月,是個不吉利的月份,後來以訛傳訛,七月成為一個諸事不宜的節日,很多喜事都不會放在七月去辦,其實這是不對的,從佛教的理論上來講,七月是個非常吉利的月份,而至於“鬼節”有沒有鬼,只是傳統罷了。

各地習俗有不同

在中元節這一天,其實有很多的講究和風俗。同時,地方不同,風俗和民俗也是有差距的。瞭解了中元節的歷史由來以及文化內涵,再來了解一下中元節的節日習俗,關於中元節國內各個地區的習俗不同,如河北有些地區會攜帶水果、糕點、紙錢或者燒紙等物品前往祖先墓地上墳每個地區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習俗,而且習俗不盡相同。中元節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也是世界的節日,國外很多國家也過中元節,只是各個國家叫法不同而已,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眾所周知,日本被稱為“盂蘭盆節”,日本的盂蘭盆節是由隋唐時期傳入日本,並沿用至今,日本人非常重視盂蘭盆節,每到盂蘭盆節全國上下不約而同的會放假一週,返鄉團聚祭祖,因此這個節日也成為了僅次於新年的一個大節。除了日本,泰國在七月十五這一天會舉辦“水燈節”,人們放天燈為逝去的亡靈祈福,朝鮮稱為“百中節”。